中老年人开始“越活越年轻”

大河报广告部

  • ·联系电话:0371-66330030
  • ·广告电话:0371-60507388
  • ·电话:13526529293(微信)
  • ·电子邮箱:840854936@qq.com
  • ·上班时间:
  • ·周一至周日(8:00-19:00)
  • ·联 系 QQ:840854936

中老年人开始“越活越年轻”

添加时间:05-17-2015    来源:    点击次数:

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注重“人的解放”,那么,中老年人或许是最晚被解放的群体之一。传统上他们被社会预期的角色是“活着的祖宗”,应成为慈祥的家长/族长,“为老不尊”是要受社会讥评的——而现在大妈们跳广场舞等行为,依传统观念来看无疑是“为老不尊”。事实上,这可能也是约束住许多中老年人没有下舞场去跳舞的主要因素之一。概言之,在以往的时代,一个人进入五六十岁之后,自然获得和需要树立的是自身所处家庭和社会中的“权威”,而不是去追求个人自由。

但现代社会却全然不是如此。代际之间已经不再那么紧密,原先“祖宗—父母—子孙”的垂直链条已告崩坏,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没有‘子孙’的,正如我们的子女没有‘祖先’一样。”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去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而不像以往那样关注对祖先的承继和后代的繁衍。

随之而来的自然结果是:中老年人开始“越活越年轻”,甚至忌讳被人说“老”。

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在1921年出版的著作《北京的社会调查》中也说:“在美国,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妇女不喜欢说自己已超过40岁。但很难想象中国妇女也会出现类似的倾向,因为在中国,妇女一旦过了40岁,便成为人们所说的‘老太太’了,通常会受到像对长者一样的特有的尊敬。”

直到1945年,费孝通访美时还发现,在美国千万不能问别人的年纪,“我老实说很早就看不太惯这种装年轻的风气(我常说,到外国去了,才知道自己真是中国人),可是再看一看,装年轻的也有他们的苦衷。他们是在怕老。”他们都将这种社会差异看作是中西方之间的差别,但那或许并非地域文化上的不同,倒不如说是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因为现代性的逻辑就是新的就是好的,它是一种不断寻求创新、好动的年轻人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大妈”直到近年来才趋于活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个漫长进程的结果。1979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则进一步瓦解了家长和父权制的权威。随后眼花缭乱的新事物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汹涌而来,中老年人发现自己在学习新事物方面甚至还需要依靠孩子的指导,年龄不再是有经验的象征,而变成无能的标志。

但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如果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作为中国真正步入消费社会的元年,在此之后,中国城市中的中老年人才有史以来第一次享有了那种有钱有闲的感觉:经济上较为宽裕,而他们的子女也已成年,老年成了人生之中继童年之后第二段自由的时光,许多老人对此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利用这忽然多出来的时间。除了有时需要给子女带孩子之外,他们往往无所事事,有些人因此把大量时间用于炒股、打麻将,甚至打游戏。广场舞的兴起也与此有关,因为公共空间中的选择有限,中老年人将自己的闲暇和热情投入其中,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大河报广告部,广告热线:0371-66330030,0371-60507388;QQ:840854936
广告部地址:郑州市东明路与顺河路交叉口西南角金银湾商务楼1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