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研究热”的兴起及蜀道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

大河报广告部

  • ·联系电话:0371-66330030
  • ·广告电话:0371-60507388
  • ·电话:13526529293(微信)
  • ·电子邮箱:840854936@qq.com
  • ·上班时间:
  • ·周一至周日(8:00-19:00)
  • ·联 系 QQ:840854936

“蜀道研究热”的兴起及蜀道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

添加时间:04-19-2024    来源:    点击次数:

“蜀道研究热”的兴起及蜀道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 郭洪义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蜀道研究院 “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蜀道”是指中国古代以四川成都为辐射中心的蜀地通向陕、陇、藏、鄂、黔、滇等邻近地区的交通道路(包括水路)的总称。而狭义的“蜀道”通常指传统研究意义上的“蜀道”,即人们常说的古蜀道,乃是中国古代从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一般而言,主要包括“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两大道路交通线路体系。“秦蜀古道”一般指由关中平原翻越秦岭、经过汉中盆地再穿越大巴山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线路体系。北有穿越秦岭的褒斜道、故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道,即所谓的“北栈”;南有大巴山中的米仓道、金牛剑阁道及荔枝道三道,即所谓的“南栈”,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意义上“北四南三”的秦蜀古道线路交通体系。而“陇蜀古道”是经由陇右翻越秦岭山地西段和迭岷山地通往四川成都的古道线路体系的统称,具体又包含四条支道线路,即嘉陵道、祁山道、沓中阴平道和洮岷迭潘道。 蜀道穿越了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系,蜀道沿线地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点区域,拥有众多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遗存有大量的蜀道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及人文观赏景观,从而又成为蜀道文化遗产的富集之地。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蜀道已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目前由四川省牵头,联合陕、甘、渝等其他省市,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蜀道越来越受到上至国家层面下至蜀道沿线各省市、地区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作为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蜀道串联起了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加强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被誉为“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不仅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在维护国家稳定、统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蜀道还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贯通了南北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南地区各族人民之间经济贸易往来与人口迁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多元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蜀道的多重研究价值及蜀道资源的创新转化利用,学界正在掀起一股新的蜀道研究热潮。2023年11月16日,“首届蜀道文化与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广元市召开;12月6日,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文库》首批研究成果四种60册在广元市和巴中市南江县举行首发仪式;同日,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与陕西理工大学蜀道研究所就共同挖掘蜀道文化资源、共同开展蜀道文化研究、共同推动蜀道文化传承等工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金牛道(褒斜道+金牛道)”田野调查活动;同日,四川省哲科重点研究基地“蜀道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成立,每年对外发布“蜀道文化研究”专项课题; 12月8日,国家文物局对《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进行批复,同意将“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在成都揭牌,联合陕、甘、渝等多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建设蜀道研究高地;12月15日,“2023蜀道文化年会”在广元市举办;2023年12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郭洪义研究员申报的“历代蜀道石刻文献调查、搜集整理与综合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立项资助;2024年1月2日,“三苏、蜀道、三星堆系统性研究宣传体系全面构建”成功入选2023年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2月5日,《蜀道研究》创刊并发布征稿启事公开征稿;2月26日,四川省社科联发布202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三星堆、蜀道、三苏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申报公告,面向全国招标“蜀道研究”重大专项课题;3月1日,“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在四川省剑阁县启动;4月9日,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郑莉视察蜀道研究院专项建设情况,指出要加强多元合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蜀道研究;同日,蜀道研究院“蜀道揽胜”展陈室布展完毕并对外开放;5月,四川省社科联将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馆举办“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展览,其中“蜀道文化”版块将专题展出蜀道文化及蜀道研究重大进展;近期,“中国蜀道研究会”将组建成立,并会定期举办全国性蜀道研究学术会议。由此可见,蜀道及蜀道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蜀道研究正迎来新的春天。 要想做好蜀道研究工作,对蜀道文献的全面搜集与系统整理应当先行。蜀道文献乃是因蜀道而产生记载有蜀道文化信息的各类文献的统称,主要包括蜀道方志文献、蜀道行纪文献、蜀道文学文献、蜀道石刻文献和蜀道图录文献等。作为蜀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特定的线性文化地域历史文献,蜀道文献真实记录了蜀道沿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移民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具有多重研究价值。因此,蜀道文献很早便引起学界关注与重视。国内对蜀道文献的整理研究滥觞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不少蜀道行纪文献中已见对蜀道的相关考证;真正意义上的蜀道研究,则发轫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蜀道研究开始加速推进,蜀道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逐步走向深入。 当前学界对蜀道文献的整理,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例如李勇先主编《四川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2012)影印出版蜀道历史文献112种;李勇先、高志刚主编《巴蜀珍稀旅游文献汇刊》(2016)收录巴蜀珍稀旅游文献31种,同编《巴蜀珍稀交通文献汇刊》(2016)收录巴蜀珍稀交通文献60种,同编《巴蜀珍稀輿地文献汇刊》(2016)收录巴蜀珍稀輿地文献65种,同编《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献汇刊》收录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献8种,其中包含不少行纪、交通、山水、輿地等相关蜀道文献;蓝勇主编《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2013)点校重庆地方珍稀单行本文献6种,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辑《重庆历代方志集成》刊布重庆地区各类方志128种,其中亦涉及不少蜀道南栈文献;刘庆柱、王子今主编《中国蜀道》第六卷《艺文撷英》(2015)收录蜀道历代诗歌2460首、文选21篇、行纪20篇、石刻52通、绘画38幅、老照片281张;金生杨主编《蜀道行纪类编》(2016)收录宋代至民国各类蜀道行纪文献408种;李勇先、陈洪主编《蜀道游记文献集成》(2023)收录蜀道游记文献68种;同编《蜀道山水关隘文献集成》(2023)收录蜀道山水关隘文献18种;同编《蜀道方志集成·米仓道卷》(2023)收录米仓道方志文献21种;金生杨主编《蜀道文献萃编》(2023)收录各类蜀道文献34种;蜀道研究院策划出版《蜀道遗产丛书》(2024),第一辑率先出版“蜀道文化遗产”研究成果6册、“蜀道自然遗产”研究成果6册;《留坝文史丛书》(2023)和即将出版的《广元文库》(2024)中也包含有不少蜀道文献整理成果。蜀道石刻文献整理方面,冯岁平主编《蜀道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2012)刊布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141篇,高大伦、张跃主编《蜀道石刻题记》(2017)刊布蜀道石刻题记拓本177品,郭荣章《石门石刻大全》(2021修订版)刊布石门石刻文献179篇。 蜀道研究专家马强先生指出,目前学界对蜀道文献的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作,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二是基本上以捆绑式影印结集出版原始文献为主,降低了蜀道文献的利用价值,且存在重复编印出版等问题;三是因整理者学历知识背景及个人能力的差异,已出版的整理成果质量良莠不齐,因缺少正常的学术批评而长期得不到纠正;四是整理研究多集中在为学界所熟悉的少数几部蜀道行旅文献层面,重复性研究较多,开拓性探讨稀少,文献出版也多以影印复制为主,点校本文献整理较少,不利于读者阅读和社会使用。”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蜀道文献的整理尚不够全面系统,且缺乏对各类蜀道文献深入细致的专题深入研究。整体来看,目前学界对蜀道的研究过于集中在蜀道考古与田野调查、蜀道历史研究及蜀道文献整理层面,其他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且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全面综合考证。因此,加强蜀道的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全面综合考证势在必行,这是当前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蜀道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金项目:广元市社科联蜀道文化研究重点项目“历代蜀道石刻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GYSD23ZD001)研究成果

大河报广告部,广告热线:0371-66330030,0371-60507388;QQ:840854936
广告部地址:郑州市东明路与顺河路交叉口西南角金银湾商务楼1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