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绿城的由来
添加时间:10-21-2014 来源: 点击次数:
1983年的夏天,一个美国人来到河南,拍了一组照片。
在普通人很少照相的年代,这组照片因稀有而显得很珍贵。看了照片我们会惊讶,当时郑州怎么那么绿,路怎么那么宽,人怎么那么纯朴,也会忍不住笑老旧的驴车和候车牌——原来当时的人是这么生活的。
时光飞逝。周围的一切早已旧貌换新颜,拿什么来唤醒我们的记忆,传承我们的故事呢?幸好有老照片。
即日起,《河南商报》推出系列报道《流金岁月》,通过老照片与现在的对比,带您一起体会30年来河南的沧桑巨变,体验时间的魔力。
如果,我们的报道勾起了您的回忆和当年的欢乐故事,欢迎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电话:丁亚菲15639098100 李肖肖15639098160。
第一篇
沧海桑田·树与楼(上)
1951年,徐凤洲刚到郑州林场工作时,郑州还是一座风沙肆虐的城市。他专门数了数,当时郑州只有87棵行道树。
河南省会迁到郑州后,郑州开始大量种植法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中的郑州,成为当之无愧的绿城。
随着城市发展,修路、修桥、建小区,绿城已不复当初的模样。
“绿城”只能在照片里找?
9月25日,在2014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郑州等17个城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不少郑州市民和网友并不认可郑州这一称号:“就郑州这不刮风就看不到蓝天白云的模样,好意思叫森林城市?想看森林城市,还是去老照片里找吧。”
1983年,美国小学教师Leroy W Demery.Jr在郑州拍过一组照片。在他的照片里,郑州宛如一座坐落在森林里的城市。
那种美,直到今天依然刻在郑州市民彭保红的记忆里。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彭保红觉得,那个年代的郑州才是当之无愧的绿城。
她还记得,当时的文化路上种有四排法桐。后来,因为扩路的需要,文化路上的树被砍了两排。
今年,因为修路,传出文化路上有700多棵行道树要被移走、砍掉的消息。彭保红和几个志愿者一起,去相关部门查询道路修建规划,试图阻止不必要的砍伐,但收效甚微。
80岁的徐凤洲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林业工作者,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那个满城法桐的年代
1951年,徐凤洲大学刚毕业,就被分到郑州林场工作。那时郑州城区面积只有不到5平方公里,北部区域是黄河故道的7万余亩沙荒地。
当时,徐凤洲数过,郑州只有87棵行道树,集中在嵩山路附近。因为树少,风吹起来的时候,郑州就成了沙城。用句老话来形容,就是“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
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老人,也对当时的郑州作出了这样的描述:“东边是沙区,西边是黄土丘陵。金水区现在很繁华,可在1953年前还是沙丘遍地。”
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了郑州。徐凤洲还记得,为了迎接省会迁到郑州,当时的主干道人民路和金水路由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干净的柏油马路。经过市领导和林业专家反复研究,终于确定将法桐作为行道树。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们先到南京买了一批直径3厘米的法桐树苗,一棵要几角钱。徐凤洲说,这在当时已经很贵了。“因为买树苗,市领导还挨了批评。有人认为跑那么远买树苗,划不来。”
因为珍贵,所以栽种时格外仔细。徐凤洲说,当时的副市长都拿着钢尺去量树坑,不够标准的要返工。因为仔细,金水路和人民路上栽种的上千棵法桐,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在随后的几年内,郑州又陆续在多条道路上,种植了上百万棵法桐。
郑州绿了,对市民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风沙少了。徐凤洲还记得,1972年,《人民画报》以“绿满郑州”为主题,刊登了和郑州有关的多幅照片。
到了1984年,郑州因为大树多、绿化覆盖率达35.25%,获得“绿城”的美誉。很多人慕名来到郑州,参观学习。
“老郑州”李先生说,当时郑州机场离市区很近,就在燕庄附近。游客和市民可以坐着小飞机从空中看郑州,票价10元。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大树消失了
1994年,在全国公布的49个绿化先进城市中,郑州已榜上无名。
对于曾获得过“全国绿化奖章”的徐凤洲来说,这实在难以接受。
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学大连的风潮,流行少种树、多种草。郑州也不例外,开始兴建大广场、大草坪。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郑州毁树建楼、砍树拓路的情况时有发生。那是徐凤州最为痛苦的时期,经常为了树的事儿和人争吵。“只要一说哪儿要修路、修桥、建小区,市里就会召集我们开会,讨论砍树的事儿。”
行道树被砍,市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郑州的夏天更热了。彭保红还清楚地记得,有法桐“庇护”的夏天有多么清凉。法桐的枝叶总是遮天蔽日,路两边的法桐形成一条绿色的走廊。
“打伞遮阳跟头顶有树荫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路上有没有大树,地表温度能差好几摄氏度。”彭保红说。
她无比怀念以前秋天法桐金黄的落叶铺满路面的美景。“到了冬天,你抬头往上看,枝干像龙一样盘旋上升,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这种美,也同样留在徐凤洲心里。
他说,郑州人之所以喜欢法桐,除了防晒、降噪、好看等原因之外,更是因为郑州人从小与法桐为伴的经历,“那时候的法桐,大部分都是郑州市民亲手栽的。可以说,老郑州人的生活,跟法桐息息相关。”